应急管理部:狠抓安全生产最大限度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
文章来源:朴相民 发布时间:2025-04-05 07:19:46 |
当代中国哲学是中国固有哲学的延续和发展。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这就是从老子学说中得到的启示。 因此,老子的崇尚自然,并不是主张回到自然本能,也不是提倡完全的自发状态,而是反对人的主观目的性。只有与道合一之知,亦即玄同之境,既不用开启认识的门户即各种知觉器官,也不需要在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各种纷争,更不需要对自然实行割治,因此,也就没有哪个亲、哪个疏,哪个贵、哪个贱,何者利、何者害的问题。道法自然不是以自然为对象,更不是以自然为实体,而是以自然为功能、过程,就是说,道只能在自然中存在。[9]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每一循环的终点似乎是到达其始点,但这是更高一级的起点。 《老子》中有五处提到自然,现全部抄录如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儒家重视仁义,道家重视自然,二者是对立的。对于这个道理,须要默而识之,即直觉式的生命体验,而不能运用纯逻辑语言进行概念分析。 所谓同流,就是与万物的生命相通相贯,一同进入自然界的化育流行之中,而不要自外于万物,更不要高居于万物之上,对万物实行宰制,以满足人的私欲。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人与万物,绝不意味着放弃人的责任、降低人的地位。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只具有概念认识的意义。关于这个问题,程颐有一段议论很有意思。 因此我认为,这是主人翁的态度,不是旁观者的态度。程颢是理学中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这说明自然界的目的性是潜在的,需要人在成性的过程中去实现。理学兴起后,周敦颐倡无极太极说,张载倡太虚说,都想从宇宙论本体论上解决天人关系问题,而程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了天理说。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如果没有真切的体会,那就不过是玩弄精神而已,物是物,我是我,毫不相干,终无所得。 我们可以静态地分析生理如何是生,但它必须在动态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也就是理学家关于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的关系问题)。自然界既有理又有气,气即阴阳虽是形而下者,但又是生命创造的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气即无道。生理是形而上者,有超越性,但又实现于万物之中,存在于万物之中。认识到鸟兽草木也有知觉,这比那种认为动物只有本能而植物连动物的本能都没有的说法要正确、高明得多。 [12]《遗书》卷一,第29页。天者理也[4],以理释天,这是程颢哲学的根本特点,但理又是什么呢? 理就是道,故理学又称道学。 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与有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理解程颢的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总之,需要木材是肯定的。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豺獭之知祭,则有似于人类行礼。[38]《遗书》卷三,第63页。人类社会绝不能离开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存着这样的心,看见林木之佳者,便起计度之心,看哪一棵树可以作长梁,而且心里总是想着这件事。[41] 只有放开意思,开阔得心胸,除去习心、私心,以满腔子恻隐之心对待万物,才能实现万物一体之仁。 即便是如此,程颢哲学的根本目的也不在此。他在解释《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时说: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 [55]《遗书》卷三,第59页。情顺万事之情是普遍的道德情感,即情感理性,也就是万物一体之仁,无情之情即个人私情。 [4]《遗书》卷十二,第132页。蜂蚁之知卫君,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说明动物也是有社会的。其实,在二程特别是程颢哲学中,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静态的逻辑意义是服从动态的流行意义的。这个会字很重要,会者体会、意会之义。 程颢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之所以为仁,就在于时时处处维系着万物的生命,不仅与他人的生命不可分,而且与他物的生命不可分。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孟子原文是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程颢在别处也是这样解释的,此处的心字疑记录之误)之正字,是指正物、正事而言的,孟子主张正心而不正事,事物之来,随其自然,关键在心之正与不正。这是一种很大胆的说法,在人类中心论者看来,是亵渎人类的说法。 《遗书》记载说:伯淳在澶州日修桥,少一长梁,曾博求之民间。人与万物只为从那里来,即从天地自然界之生理而来。 从解释学上说,这显然是视界的进一步扩大。程颢所说的灵,当然不只是限于刺激—反应式的知觉,它还有某种道德目的性的意义。[43]《遗书》卷十一,第125页。同时,人则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者,因而提出了生理的实现原则,确立了人的德性主体的地位。 从概念上分清形而上与形而下是必要的,毕竟形而上者不仅无形,而且具有先验的绝对普遍的性质。人不仅是一个体的存在,而且是整体性的存在,人与天地万物处在生命的有机联系之中,人与万物息息相关而不可分离。 凡天地所生之物,须是谓之性。程颢不仅在生活、工作中处处体会生意,对自然界的万物施之以爱,而且关心整个国家、社会的生态问题,对于山林砍伐之不时、川泽渔猎之无度,提出了警告,主张要严格山虞泽衡之禁。 因为仁作为人的存在本质,不能从外在的知识中得到,只能从生命存在中体认,在主体实践中体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一个总体的说法,其中包含了不同层次的意义、不同层面的联系,需要略加说明。 |
上一篇:预计存款保险制度将于明年推出
|
相关资料 |